秦皇岛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小人物同样能救国:看看《烛之武退秦师》,《弦高犒师》的故事吧

网络整理 2019-06-29 最新信息

小人物同样能救国:看看《烛之武退秦师》,《弦高犒师》的故事吧

小人物同样能救国:看看《烛之武退秦师》,《弦高犒师》的故事吧

郑国在投靠了晋国后,又偷偷和楚国眉来眼去的,惹了霸主晋文公的怒气,引来秦、晋联军的讨伐。

联军列阵城下,郑君自是慌乱不已,这时,臣下说,有能人能退秦师,便推荐了养马的小官烛之武。

能够有知人的臣子,郑伯何其幸也!

烛之武其人,一直怀才不遇,连名字都没有。烛是地名,烛之武,按现在的说法就是 烛地来的小武子。在《东周列国志》中,干脆叫他为烛武,也没错。

烛之武这个养马的小官,和大师兄在闹天宫以前的弼马温这个职位相当,而且,一干几十年,换了几任国君,没有任何职务变动,放在现在,不过是个老不中用的等死的人。

郑君找到他布置工作的时候,他还是有怨气的,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人家,现在老了,更加无能为力了”。郑君无奈,说些好话,说:“我平时不用你,事急才想到你,这是寡人的不对。”

烛之武也无奈,只得说:“我去吧。”

一个郑国,临危时,却只能由七十老人出马。可见不善用人,就是个被欺负的相!

烛之武同志不顾七旬高龄,从城墙垂绳而下,直奔秦营,一番言辞,不但说退秦师,而且,让秦穆公派了几个将领,带了几千人马帮郑国守北门。

烛之武入秦营的那一番话,核心思想就是四个字:分析利害。替秦国分析利害,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向秦穆公说明,灭了郑,晋的好处多过秦,相比之下,秦国灭郑不划算!

烛之武让秦穆公知道,灭了郑国,对秦不利,整个说辞中,没有提到半句郑国的利益,而是全部站在秦国的立场。不知而今战略忽悠局的局长有这等纵横术没?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叫《烛之武退秦师》。“东道主”这个词就是这番说辞中来的。

要不说,高手就是高手呢,语言的力量,原来是真能胜过千军万马的。

要说这郑国的国君,也是个善于得罪人的,这边,才签了晋国的小弟,熄了晋国的怒火,那边,又惹了秦国的肝火。正好遇上晋文公死了,秦国人认为机会来了,在郑国守北门的将领派人来说,大王您偷偷派兵过来,我们开了城门,拿下郑国,轻松!就算晋国知道,他们在搞内部权力再分配的大事,也莫可奈何。

秦军的偷袭大军,由名将之花孟明视领兵。才走到半路,被一个牛贩子知道了。

弦高,牛贩子,郑国商人。在低买高卖的路上,得遇秦军。弦高想,秦军千里奔袭,几次经过他国不入,看样子是要袭击郑国啊。一般偷袭,都是趁人不备,如果假装郑国已经知道了,应该就能解郑国之危。

于是,弦高假装是郑国的使者,前来犒军,对孟明视说:我国国君知道秦军要去郑国,这么远跑来,一定很辛苦,国君要我带了点薄礼来犒劳军士。于是,献上十二头牛和几张牛皮。

孟明视一看,原来想偷袭,现在看来不成了。强攻的话,郑国有准备,稍遇反抗,晋军必动。偷袭失去意义,孟明视也就兴趣寥寥,说几句不是要去郑国的客套话,就班师回朝了。

这就是“弦高犒师”的故事。

烛之武,以一人之智敌一师;弦高,以匹夫之智救一国。千载不息,流传至今,现在想来,犹心向往之。

从弦高救国这件事来说,郑国的国君虽然昏庸无能,却不是很扰民,能让老百姓主动舍财救国,却也不容易。

有个成语叫“债台高筑”。说的是在战国末期,周天子虽然名义上富有天下,实际上已经沦落到政令不出城门的地步了。某次,周王因为要出兵伐秦,借了商人地主的钱,募集六千人去打仗,最后,仗没打成,战利品就更没得了。但是,钱借了要还啊,债主们就追着要债。周天子没法,就跑到了一座高台上躲债。

这事在当时是个笑谈,这个台子,被当时人叫为“逃债台”。故事的主角是周赧王,这个“赧”字好,是够让周室先王们赧颜的。

说这个故事,不是要笑话周赧王,是说这些商人地主的平等。这种平等的借贷行为,自秦以后,何曾见?

(本篇完)

本文作者:萧家老大(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702423891561728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秦穆公   周赧王   晋文公   左传   春秋战国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