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网络整理 2019-06-13 最新信息

王安石和苏轼我们都很熟悉,北宋的一对冤家。虽然二人在政见上不合,但二人经常一起喝酒聊天,吟诗作对。

说政见不合,其实也不算,苏轼并不反对变法,他只是不赞成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一刀切的变法。所以,苏轼多次向王安石说,他的搞法是错误的,不能那么激进。但王安石我们知道,是个拗相公,也就是我们说的很顽固,一旦决定的事情,无人能改。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王安石自神宗朝推动变法以来,苏轼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王安石的批评。苏轼参加制举,在制策中全面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将其列为高第。而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却斥责苏轼之文为“全类战国文章”。

熙宁二年,苏轼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欣赏其主张,当天接见后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而王安石则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担当此任。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总之,二人经常交锋,不过即便是苏轼在怎么说,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还是执行下去了。谁叫王安石是宰相呢?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二人之间的诗文之交。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在才华上,二人也可以说不相上下,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相比而言,苏东坡有些恃才傲物,有些时候不把身为宰相的王安石放在眼里。

据说有一次,苏轼去相府找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正在午睡。苏轼就去书房相候,忽见案上有纸,上有诗半首。苏轼读后笑道:“这个死老头,江郎才尽,如何这两句诗却是胡说八道。”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原来那两句诗题的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读完后说,菊花哪里有满地的,于是他顺手续诗两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在临行的时候,王安石亲自来送他的这位好友,半路上王安石突然想教训教训苏轼,于是出一上联让苏轼对。

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苏轼在黄州待了很久了,第二年的重阳节的时候,一连刮了几天大风。那天风定,苏东坡至后园赏菊,大吃一惊,原来此地菊花与北方不同,花瓣落了一地,枝上一朵也没有。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这时,苏轼终于知道自己的不足,还是自己见识不足啊。当时还自以为是改乱改王安石的诗。

后来苏轼回京,还是没对出当年王安石给他留的一个下联,而那个下联至今也没有人对出来。据说后来明朝有一个人游九溪蛮洞的时候,突然半路上忽然想出了下联,那联是: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不过我并不看好这个下联,为什么呢?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平仄没对准。这个“中洞” 不是一个地方专有名词,而‘半塘’ 是真地名。其次,这个“中洞五溪中”有问题。上联的“七里”的一半刚好是三里半。而下联的“九溪”的一半却在第五条溪那里,而不是四溪半,这就对不上了,尽管第五条溪在中间。但是下联不是以里数来计算,而是以“溪数”来计算的。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再者说上联说“行到”,下联说“经过”,是合掌了。整条下联就是山寨跟风之作。所以我认为它没对好,其他的对联都是平仄没对好。

因此,这个上联至今都没有下联,也就是千古绝对,虽然“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是目前看到最好的下联,但依然无法做到一致。

那么,你对得出下联来吗?

朋友,欢迎关注!

本文作者:颜威说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1578646559130126/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王安石   苏轼   北宋   明朝   江淹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