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核聚“辩”/ 切尔诺贝利的阴影 我们为什么渴望人造太阳

网络整理 2019-06-06 最新信息

核电站的开发和建设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但到如今,全世界依旧只能利用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进行发电,背后隐藏着的是来自历史的阴霾和隐患。

近日,HBO电视台出品的《切尔诺贝利》电视剧又把人们的视线拉回到历史上那些严重的核电事故。

核聚“辩”/ 切尔诺贝利的阴影 我们为什么渴望人造太阳

↑《切尔诺贝利》剧照

隐形杀手

核裂变的隐患

1986年4月26日凌晨,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境内的普里皮亚季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发电机组——曾被前苏联专家视为非常安全的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RBMK)发生爆炸,把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阴霾撒向人们心头。

如电视剧所重现的一样,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并暴露在空气中,与核燃料棒直接接触的石墨被炸到地面上、瓦砾堆上、厂房楼顶上,不断向外辐射着剂量夸张的射线。

盖格管飙升的哒哒声、辐射病、军民投入救援、锌制棺材……电视剧里令人头皮发麻的桥段曾真实上演。由于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导致前后3个月内有31人死亡,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野生动物遭到扑杀,十几万人遭受不同程度辐射疾病折磨。

被爆炸抛向空中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当时引起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恐慌。事后,这起事故成为首例被国际核事故分级标准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

核聚“辩”/ 切尔诺贝利的阴影 我们为什么渴望人造太阳

↑《切尔诺贝利》中的爆炸镜头

历史上第二起七级特大核事故发生在日本。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发生毁灭性的9.0级地震和海啸,地震损毁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反应堆机组与电力网的连接。站内共有六个沸水反应堆机组。大地震发生时,为了准备定期检查,4、5、6号机正处于停机状态。

而1、2、3号机组虽立刻进入了自动停机程序。但地震引发的大海啸导致紧急柴油发电机损毁,令冷却系统停止运作,反应堆开始过热。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1、2、3号反应堆经历了堆芯熔毁。随着处置不力事态升级,福岛核泄漏事故最终被评定为七级特大核事故。

没有放射性产物

“人造太阳”可期

距离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已经过去了33年,核裂变反应堆核电厂的发展和扩张并未因为这些事故而停滞不前,核能依旧是最有效、最具前景的清洁能源。

但同时,全世界也在更加迫切地追求一种更经济和更安全的核能利用方式——受控核聚变。

核聚“辩”/ 切尔诺贝利的阴影 我们为什么渴望人造太阳

↑受控核聚变装置

与核裂变链式反应不同,核聚变利用原子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反应条件非常苛刻,也正是因此,受控核聚变被称为“人造太阳”。

由于原子核都带正电互相排斥,唯有当两个原子核之间相距只有约万亿分之三毫米时,它们的吸引力才大于静电斥力,两个原子核才可能聚合到一起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而对于受控核聚变的安全性,红星新闻记者请教了核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

据了解,托卡马克型的受控核聚变堆如果遭遇意外停电情况,装置中的高温等离子体会发生破裂,不会继续发生反应。而此时失去磁场约束的高温等离子体确实会接触并烧蚀反应装置的第一壁,但不会继而发生核事故。

也就是说,核聚变反应堆只要停电,聚变反应就会自动停止运行,而不会发生裂变堆所存在的断电导致链式反应失控的情况。

另外,核聚变的燃料——氢的同位素氘在自然界中储量极为丰富,而最终产生的反应产物也没有放射性。

红星新闻实习记者 曾那迦

编辑 陈怡西

核聚“辩”/ 切尔诺贝利的阴影 我们为什么渴望人造太阳

本文作者:红星新闻(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894342050263911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切尔诺贝利   核聚变   地震   电视剧   新闻   海啸   物理   历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