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

网络整理 2019-06-02 最新信息
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

天津地图市区的中轴线上,有一条蓝色飘带――海河。

海河的河身狭窄,却汇众水于渤海,“九河下梢天津卫”因此得名。

从金、元开始,今天的南、北运河与海河在天津交汇,形成“T”状的三岔河口。河口西南的南运河南岸与海河西岸一带,因货物转运,渐成集市;明清时期发展为繁荣的针市街、估衣街、锅店街,和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宫北大街。为保障漕粮转运,金代在此设直沽寨,元代设海津镇,确立天津河海通津的重要地位。故曰“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元代大规模的漕运,对天津经济发展影响极大

一是漕运的进行,促进了天津商品集散地位形成。因经行船只都走南运河或走海路,经直沽(即天津)进入北运河才抵大都。遂使这里成为具有辐射能力的商品市场。

二是直沽(天津)近海,从元代盐业发展起来,在直沽设有两大盐厂,产盐通过河路运往各地。当时海难频发,元代统治者崇奉妈祖,即当时的天妃。天妃宫建有两处,大直沽及三岔河口西南的海河右岸。由于海河通海,海洋文化标志的妈祖文化传承至今。海河不但带动城市发展,也带去优秀文化。

天津建卫

明代永乐初年,在三岔河口西南设卫建城,赐名天津。

“卫”是明代军事建置,不涉地方行政。故建城时采取“局部封闭,总体开放”的原则,因此明清以来,天津城市经济中心始终在城外河干的“环城开衢”,这里“商贾辐辏,骈填逼侧”。

清初以降,海河作大运河北端唯一可直通海的河流,作用巨大。尤其是开府置县后,其水系使 天津具备发展集散贸易的便利条件,强化了天津枢纽地位,也进使天津成长为区域性经济中心。

1860年开埠后,各国租界自海河上游向下发展,不但形成了天津城市发展夹河而立的格局,也决定了以及东、西荟萃的文化走向。各国在租界开辟之时均沿海河走向划定。大都在沿岸修筑了条件良好的停船码头,这就为天津成为内河港口航运中心创造了条件,使天津一跃成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

到20世纪30年代初,天津港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工业体系完整,投资总额居全国第二位。天津的商业腹地是华北、西北和东北的物资集散中心。进出口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拉动了天津金融业的发展,中外各大银行集中开设,形成“东方华尔街”。这一切标志着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特定地位已经形成。

20世纪30年代末,地处市区的内河港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始移向海河口的新建人工港区——新港发展。由于有海河干流的联结,下游河口港区迅速得到开发,并成为天津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也就是今日天津“双城双港”城市格局的由来。

天津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由于海河具有河海通津的优越条件,天津一直是首都北京的外港和东大门。受地缘因素影响,开埠后天津很快成为中国的“政治后院”。对外交涉方面,“吾国外事尽萃于天津,外交之利害,全国之安危,而恒于是乎卜之,故往往动中外人之视听”。内政方面,“国家维新之大计,臂画经营,尤多发韧于是邦(指天津),然后渐及于各省,是区区虽为一隅,而天下兴废之关键系焉”。

开埠后,海河两岸有九国租界之设。世界先进文化技术得以通过海河传入中国,带来了天津城市的国际性和先进性。故其名人名居星罗棋布现象,并非偶然。天津的国际性又带来人文景观多样性。租界林立,使天津被视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小洋楼”得以与北京“四合院”声名并噪。

百余年里,海河,托起了一座国际化大都会,承载历史,彰显交汇型文化,依托“两海”优势,带动名河、名城建设,是天津城市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作者:九州云媒(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736266975569562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海河   天津   历史   天津港   元朝   文化   经济   南运河   明朝   妈祖   北运河   渤海   金朝   中国历史   建筑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