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崇祯的官,真是没人愿当!

网络整理 2019-04-22 最新信息

明天启末年,陕西各地相继出现饥民暴动。

朝廷视而不见,地方官一味回避搪塞,坐镇省城的巡抚胡廷宴昏庸老朽,装聋作哑,只要地方官报告民变,立即在大堂上打屁股以示警告,被饥民们戏称为“省城贤主人”。

饥民更加无所顾忌,肆意劫掠地方,民变逐渐演变成星火燎原之势。


崇祯的官,真是没人愿当!


更要命的是自辽东战争巨变以来,战败逃跑的士卒、勤王途中闹饷的叛卒、被裁撤的驿卒、还有呼啸山林的响马不断加入反叛大军,局势变得越发难以收拾。

他们披甲跨马,在三秦大地横冲直撞,此时反叛大军的骨干分子由原先拿着锄头闭着眼睛冲锋的饥民变成了有组织、有策略、有经验的军事人员。

可朝廷依然乐观地认为,流民只是乌合之众,只要地方处置得当,稍加安抚,等开春后,自会散去。

朱由检之流的鄙吝和短视,错过了平定叛乱的最佳时机。

陕西地处西北,地瘠民贫,夷汉兵民相煽而动,政治腐败加上天灾人祸,地方早已糜烂,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可官府还要敲骨吸髓,无以为生的兵民只能铤而走险。

崇祯二年二月,陕西三边总督武之望(这哥们编了一本很牛的医书)死了,正值壮年,怎么会说死就死了呢?

关于武之望的死因,陕西巡抚巡按各执一词,巡抚胡廷宴坚持武之望是病死的,说陕西形势大好,纵然有几个小毛贼作乱,也兴不起什么大浪。至于士兵哗变更是子虚乌有。

而巡按吴焕则坚持武之望是畏罪自杀,士兵哗变是由于朝廷一直不拨军饷,武之望左右为难,向户部讨不来军饷,对士卒发不了军饷,眼见哗变在即,害怕承担渎职之罪,只好自寻短见。

胡廷宴和吴焕还在互喷口水,崇祯心里明镜似的;

陕西的匪患看来是越发猖獗了。

总督自杀无疑,多年来确实没有给陕西三边发放军饷,没钱谈什么剿匪勘乱,不自杀才怪呢?

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派谁去当陕西三边总督呢?

谁都不愿意去。因为官员们都清楚,如果户部还不发军饷,不管怎么做,谁去做,做这个三边总督都是没法活。

几个月下来,新总督依然没有人选。

吏部的人跟皇帝玩起了躲猫猫,见是个苦差事,一个个都把头龟缩进去。

搁太平年岁这总督的肥缺,少说也得几万两银子打点才能捞到手。

今时不同往日了,衮衮诸公都视陕西三边为畏途,这不明摆着去送死吗?

傻子才去呢?

去,横竖都是一死。


崇祯的官,真是没人愿当!


要么死在缺粮断饷的流民乱兵刀下,被他们生吞活剥,要么镇压失败,轻者被主子革职入狱,重者被朝廷千刀万剐,无论哪一种死法,都会让你后悔生而为人,想想后背就一阵发凉。

官当不成,可以再等,脑袋可不像韭菜割了一茬,还能继续长回原样。

在崇祯的严令下,吏部终于推选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鹤出任陕西三边总督。

杨鹤何许人也?

字修龄,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任雒南知县、长安知县,万历四十年擢升为御史,上疏言事直率无忌,遭当事者排斥,引疾而去。

崇祯元年,迁左佥都御史,明年又迁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专事镇压农民起义军。

杨鹤是个御史,而且还是个非常称职,敢于直言的御史。

他为了报答崇祯皇帝起用于田间的知遇之恩,见国事衰败不堪,就劝皇帝要培养国家元气,图治之要在于培养元气——小民元气、封疆元气,士大夫元气。

说得头头是道,皇帝听着欣喜异常。

这话绝对在理,剑锋所指朝廷中相互攻讦,愈演愈烈的党争问题,自然引起善于党同伐异的朝中大僚的反感,决计把这个特立独行的杨鹤排挤出朝廷。

现在机会来了,你杨鹤不是要培养元气吗?

先到陕西去培养吧。

陕西三边是什么地方,那是虎狼之地。

夷汉杂处,蒙匪入寇,流民造反,士兵哗变,是大明局势最混乱的一个地方。

杨鹤不知兵,对于剿匪完全是一个门外汉。

朝廷把一个负责监察大权的高官调到陕西去平定流寇,显然是有眼无珠,不善识人。

杨鹤诚惶诚恐,也自认为没有“勘定祸乱之才,亦未阅历边疆,恐难胜任”,向皇上推辞。

皇帝鉴于无人肯挑这付重担,不同意他推辞。

“别想着撂挑子,朕说你行你就行。”


崇祯的官,真是没人愿当!


杨鹤的经历很简单,从知县到御史,从无带兵作战的经验,皇帝问他平乱方略,也只能以“清慎自持,抚恤将卒而已”作答,这种回答感觉杨鹤去三边是静修,而不是去平乱。皇帝却恰恰欣赏他的这种为官清慎的作风。

清廉奉公、好驾驭,谨慎的奴才,才会乖。

平心而论,杨鹤一生可以成为一名出色是御史,但决成不了一名合格的统帅。

皇帝要他担任三边总督一职,是用其所短,弃其所长。

杨鹤日后的悲剧,大致肇源于此。

凭借一介文士,想要勘平乱世。

杨鹤这是在谋求注定失败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一幕悲剧。

靠什么收拾残局?

总督杨鹤展开了非职业军官的思考。

办法无非就是剿抚两策。

抚有施仁政的含义,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老祖宗克敌制胜的法宝,运用之妙,在于一心,抚是一个温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经略边地的外交策略。

说到底就是一个动嘴皮子的活,出身御史的他,喜欢,也擅长。

剿是一个纯技术性活,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动刀动枪,生灵涂炭,是仇恨和报复,杀戮与冷血,杨鹤不喜欢,也不擅长。

崇祯二年,杨鹤赴任三边不久,适逢己巳之变,清军越过长城,逼近京师,陕西三边驻军奉命入京勤王。

时下的大明,中外失控,东西告急,杨鹤成了手下无兵可调的光杆司令。

剿要有兵,抚要有银,目前来看,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朝廷自顾不暇,京城的安危,远远重于一切。

时局的恶化,使得他的战略决策别无选择,对于造反武装无力围剿只能乞灵于招抚,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加上朝廷也是一度主张“招抚”的。

崇祯四年三月初九,西路义军神一魁率部到宁州接受招安,点灯子受抚于清涧,满天星、上天龙、王老虎、独行狼、郝临庵、刘六等部也一度受抚。

在一片主抚声中,崇祯还派御史吴甡携十万两赈济银前来陕西,解散流民,安抚地方。

解散安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要真正解决流民的生计,就得给他们提供复业的耕牛、农具、种子,弄不好流民们狮子大开口,还会要求朝廷给他们盖房置地娶媳妇,无论哪一样都要钱,这钱就是个无底洞。

这群盼银子都瞪大了牛眼睛的流民,偏偏摊上了一位祖传的吝啬鬼皇帝。

打崇祯的爷爷万历帝起,就拼命地攒钱,派出一批批负责收矿税的太监,从大内呼啸而出,奔赴各地,为皇帝聚敛财富,搞得天下鸡犬不宁。

皇帝的腰包是鼓起来了,可老百姓的裤腰带越发勒得紧了。

紧到无可忍受的地步,势必会揭竿而起。

想要从好货成癖,具有祖传优秀基因的崇祯皇帝那抠出几两银子来,简直比登天还难。

崇祯心想别说朝廷现在没钱,有钱也不能随便给啊。

现在处处都张开着血盆大口,朝朕要钱。

拿不到钱,吃不饱饭,还谈什么招安。

因此不断出现“倏抚倏叛”的现象。

史料记载,吴甡赍来的赈银十万两,加上藩王以下捐助的五万两和粮食两万石,“所救不及十一”。

无异于杯水车薪。

说明朝廷发放的赈济银不足以解决农民的生活和安置问题。

局势越来越混乱,越来越严重。

一些先前已投降的义军见解甲归田不能,就选择重新反叛。

杨鹤只得再次征剿。

但哪里剿得完啊?

此时的陕西就像一锅粥,杨鹤搅来搅去,就是搅不开。

火势已经起来了,这已经不是星星点点的小火了,是漫山遍野的大火,杨鹤就像一个孤独的消防队员,徒劳地在这遍地野火中来回奔波,试图灭火。

但是火未灭,杨鹤去骇然发现自己引火上身。

杨鹤将求援的目光投向皇上,却发现皇上在千里之外默不作声,视而不见。

杨鹤抚局不利,从地方到中央都对他颇有微词,甚至大加鞭挞,杨鹤经受不住朝廷内外的重压,精神趋于崩溃,他作出一个愚蠢的决定,向皇帝请求辞职。

恳求皇帝容他回籍调养,愿以子代父,奏疏写得哀怨凄苦,希望能从陕西全身而退。

然而皇帝却只是让他好生料理。

自从皇上拒绝他辞职以来,杨鹤心力交瘁,一些见风使舵落井下石的官员则继续弹劾他主抚不主剿,先前极力支持抚局,现在已经升任陕西巡抚的吴甡也在他背后捅了一刀,指责杨鹤“苟图结局,徇抚讳剿”,弹劾杨鹤的招抚失策。

引来崇祯的严厉批评,使局面更加难以收拾。

屋漏偏逢连夜雨,不料不出一月,杨鹤苦心维持的政绩工程——对神一魁的抚局又突生变故。

神同学本来已经被招降了,洪承畴却乘酒后杀他320人部将,这事杨鹤不知情,死里逃生的神又叛变了。

这超过了杨鹤所能承受的极限。

神一魁手下两个头目挟持神一魁带兵北上,攻占了军事重镇宁塞。

这次复反所产生的后果极其严重,因为他撕下了杨鹤抚局的最后一层遮羞布,给大明广大的主剿派向主抚派兴师问罪提供了最契合时机的口实。

杨鹤大祸临头,崇祯下旨,逮捕杨鹤来京究问。

杨鹤曾经希望皇上从宽发落,甚至提出“愿以子代尽一片忠心”,儿子杨嗣昌也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在京师附近防御清军,时任山海关内道右参政的杨嗣昌比父亲先得到消息,当他接到邸报,立即向皇帝上疏,请求“代父承罪”,看在父子两代效忠朝廷这点上,从轻发落。

皇帝不为所动。

从接到朝廷解押京城,等候处置的圣旨,杨鹤立即上疏申辩,一方面指出自己出任总督,原非其据,其实就是埋怨皇帝:当初我不想来这鬼地方,您偏要我来。委婉地批评皇帝用人不当。

另一方面指出赴任之后,朝廷抽调三边军队保卫京师,致使当地兵力单薄,形势所迫,不得已采取招抚政策。

言外之意还是抱怨皇帝:我来这里是跟流贼们玩命的,可您又把陕西三边精锐抽调京师去保卫您老人家了,我哪里有兵可调,如何剿匪,现在落到这步田地,究竟是谁之错?

这些话并非托词,都有事实依据。

但是要皇帝分担责任,是官员们最为犯忌的做法。

崇祯又是一位最不愿担责的皇帝,遇事总要把责任甩给臣子们,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继任的三边总督洪承畴战战兢兢,唯恐日后剿抚失策,步杨鹤的后尘,决定替杨鹤求情。

说什么“杨鹤在系,臣心万不自安”神一魁之变,实在是时势非常,出乎意料,恳请皇上从宽发落杨鹤。

崇祯当然不会从宽发落杨鹤。

你杨鹤不负责,难道还要我崇祯负责吗?

你是臣下,这锅你不背,难道还要我背吗?

杨鹤剿匪失策,遭革职查办,被发配到江西袁州。崇祯八年十月,杨鹤凄凉地死在那里。

总督三边定云蒸,力主招抚静狐鸣。

堪叹世无扬州鹤,一麂不忍竟成仁。

杨鹤这首诗,可视作对其招抚失败的血泪泣陈。

一介文士,自认带兵非己所长。

决计不敢自请长缨,朝廷偏要他横槊疆场,这不明摆着给他递了一根索命的缰绳吗?

杨鹤的死,为崇祯朝的黄昏,又平添了几分悲情。

家人把噩耗奔报在长城边防的杨嗣昌,话还未讲完,杨嗣昌惊号一声,昏厥过去。

经军中医士抢救许久,方才苏醒过来。

杨嗣昌因为口才好,一直被皇帝重用,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这个政策就是这么来的。

最终政策失败,张献忠在襄阳杀了襄王,杨嗣昌畏罪死在军营。

大部分时候,大部分人都无法力挽狂澜,但大部分人都不信那个邪,所以悲剧在一直上演,比如崇祯守着皇家一堆银子,以为不给钱下面人也愿意拼命~

(来源:米尔网,侵删)

本文作者:木棉雅韵(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260606930006887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崇祯   杨鹤   陕西   元气   农民   长安   洛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