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占领台湾抗清,郑成功的思路值得商榷

网络整理 2019-07-01 最新信息
占领台湾抗清,郑成功的思路值得商榷

郑成功是抵抗外族入侵,驱逐外国侵略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本文仅仅是杂谈,无任何诋毁郑成功之意。

在明末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派占上风的环境下,郑成功试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抗清十五载,最后变成孤臣逆子,英年早逝,不得不替郑成功感到悲哀。从郑芝龙经营台湾到郑成功占领台湾,细细看来,仿佛又从中摸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痕迹。占领台湾抗清,这个思路是否可行?

一、郑芝龙经营台湾

占领台湾抗清,郑成功的思路值得商榷

郑芝龙剧照

郑芝龙,福建南安人,最初跟随其舅父在澳门经商,再后来投靠当时最有势力的海商李旦(日本华侨),李旦认郑芝龙为义子,而郑芝龙对李旦也是“以父事之”。李旦死后,郑芝龙继承了李旦在台湾和日本的全部遗产。

海上经商一来二去,郑芝龙逐渐富有,得到日本诸侯松浦氏重视,赐宅地建房,介绍平户藩家臣田川昱皇的女儿田川氏给郑芝龙,并结婚,后来生子郑成功。

占领台湾抗清,郑成功的思路值得商榷

田川氏剧照

1624年,颜思齐、郑芝龙等不满日本德川幕府,准备参加日本人的反抗斗争,不过还没开始就被发现,颜思齐、郑芝龙逃到了台湾,见台湾土地肥沃、大片荒野没有开垦,决定在台湾开疆拓土,干一番事业。1625年,颜思齐病逝,郑芝龙被推选为盟主,继续开拓台湾。自此以后,郑芝龙以台湾为基地,招兵买马,纵横海上。并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

明朝末年,中国进入小冰河时期,天启六年至七年,福建发生严重旱灾,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老百姓无粮可吃,许多地方草皮树根都被吃光了。而台湾不受影响,土沃人稀,气候适宜,“一岁所获,数倍中土”,1627年2月,郑芝龙招抚泉州老百姓数万人从泉州港出发,赴台拓垦。

崇祯元年,福建又发生大规模旱灾,郑芝龙这时已经投降明朝,郑芝龙协助福建巡抚再度招纳漳州、泉州灾民数万人,运到台湾垦荒定居。

两次大规模移民,主要目的是解决饥馑问题。但两次移民,且主要是福建人,为郑成功日后把目光转向台湾奠定了基础。

二、一场败多胜少的抗清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自缢煤山,明朝遗臣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1645年改元“弘光”。八个月之后,清军攻破南京城,“弘光”政权覆灭。尔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召郑成功,赐姓朱,名成功,这也是“国姓爷”的来历。1646 年8月,清军杀朱聿键于汀州。10月中旬,郑芝龙降清,11月,清兵袭击安平,郑成功母亲田川氏自缢身亡。父降母亡,郑成功誓师反清,自封“招讨大将军”。有种说法,郑成功父子采取的是归附不同阵营,不管哪方面获胜,都可进退的做法,但从郑成功后面抗清的行为看,这种说法有点站不住脚。然而,郑成功指挥的抗清行动,并不成功,败多胜少。有人说,郑成功的主力是水军,不擅长陆战,所以没有成功,但并非仅仅如此,在抗清行动中,郑成功还有不足。

占领台湾抗清,郑成功的思路值得商榷

北伐南京图

郑成功抗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46—1650,召集郑芝龙旧部,夺取金门、厦门;第二阶段,1651—1656,以战养和,边打边谈;第三阶段,1657—1661,三次北伐。

在这三个阶段,郑成功暴露出如下问题:

1.缺乏联合意识。1648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归附永历政权;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亦投向永历政权,抗清实力大涨、声势大增;1654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与郑成功合流,会师广东,再沿江而上收复其他失地。郑成功手下却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郑成功的军队从最初的几千人,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万人,正是因为其他抗清力量认为他是抗清的绩优股,才不断有人来归附,但是郑成功却让大家失望了,尤其是与李定国联合一事,可以说是抗清的重要决策、重大行动,却因为虚与委蛇,缺乏联合意识,失败告终。

2.内讧不断。1650年,郑成功同族的郑彩、郑联的军队占有厦门。郑成功兵多地少,粮饷不够,为了扩大地盘,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是年中秋节,郑成功趁着郑彩不在厦门,假意前往厦门拜访郑联,将郑联刺杀;1651年,收复厦门后,郑成功将在厦门一战中怯战的叔父郑芝莞斩首,再令郑鸿逵则交出兵权;郑成功手下曾德得罪过施琅,施琅杀曾德,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从此,施琅与郑成功结下大仇,施琅成为郑成功的掘墓人。本就不十分强大的抗清队伍,经过郑成功一番折腾,顿生嫌隙,实力大减。

3.军事才能欠缺。1659年5月,郑成功率水陆大军17万,溯长江而上,与张煌言一并向清军进攻。张煌言建议郑成功先攻取崇明岛作为根据地,郑成功没有采纳。张煌言一部连连克敌,打到了南京城下,郑成功这边坐船慢慢西上,张煌言在南京江面空等,3天后郑成功大军才到达南京城下,这时从芜湖传来清军守将欲降的消息,郑成功却不想与张煌言一起攻取南京,反而要张煌言去芜湖受降收城。很不幸,慢吞吞的郑成功给了清军机会,加上郑成功军纪不严,“樵苏四出,营垒为空”,清军夜袭郑成功,17万大军在南京城下战败退回船上,这时候再想攻取崇明岛,疲惫之师没有成功,于是置西线的张煌言不顾,跑回福建去了。1661年3月,张煌言率兵进入闽北的沙埕,打算与郑成功再度会师。可是,郑成功率大军已渡海东去攻取台湾岛了。

十六年,成功复大举,煌言与俱,次崇明。煌言曰:“崇明,江、海门户。宜先定营於此,庶进退有所据。”成功不从。。。。。。。降仪真,进次六合,闻成功拔镇江,煌言致书,言当先抚定夹江郡县,以陆师趋南京,成功复不从。煌言进薄观音门,遣别将以轻舟数十直上攻芜湖,分兵掠江浦。成功水师至,会芜湖已降,趣煌言往抚,部勒诸军,分道略地,移檄诸郡县。

4.并不专心的抗清。郑芝龙投降清军后,写信规劝郑成功归顺清朝。接信后,郑成功的条件是清将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交由自己管辖,他可以马上归降,如果清军不答应这个条件,将继续忠于大明。清两广总督李率泰回信讥刺:“阁下自诩忠臣,无三省之封,即舍清而忠明;有三省之封,则弃明而忠于清,真可笑也!” 1654年2月,清廷遣使与郑成功,承诺给予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郑成功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再度拒绝。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不是郑成功不投降,只是给的地盘太少呢。

占领台湾抗清,郑成功的思路值得商榷

郑成功势力范围图

郑成功抗清,固然有清军实力不断增强的不利条件,但郑成功在抗清中把个人利益、个人成就看得太重,边打边和,妄想与清裂土而治,不联合其他义军、制造内讧,加上个人军事才能欠缺,这样的抗清大概可以用“故当兴师之始,兵情将意,先多畏疑。”这句话形容。注定要失败。

三、台湾能作为抗清基地吗

北伐南京失败,郑成功17万大军所剩无几,手下多名大将战死,清继续压缩郑成功生存空间,郑成功又回到抗清原点,粮饷都无法筹集,士气低落。这时用郑成功自己的话就是:“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

1661年4月,郑成功留下郑经防守厦门、金门,率领将士三万、战船数百艘,向台湾进军。1661年12月,将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以三万大军对付荷兰殖民者二千部队,打了8个月,再度印证了郑的军事指挥才能不足。1662年5月,郑成功病亡。

假如郑成功没有英年早逝,他所谓的然后东征西讨现实吗?张煌言其实早已分析透彻:“即如殿下东都之役(即攻台之战),岂诚谓外岛足以创业开基?不过欲安插文武将吏家室,使之无内顾之忧,庶得专意恢复。但自古未闻以辎重眷属,置之外夷,而后经营中原者。简而言之,就是保存自己的力量,思想上对于抗清已经退却,这样的抗清势必不能成功。

回顾从郑芝龙经营台湾到郑成功占领台湾,恐怕父子二人早已属意台湾,把台湾作为将来的退却之地。郑芝龙为何早期不占领台湾而投降明朝,怕只是因为那时如此举动将被套上“反贼”之名,后期投降清朝而不去台湾,也是因为给郑成功腾挪的空间。

郑成功抗清、收复台湾功垂青史,但还是缺乏“宁进一寸死,毋退一尺生”的勇气。

本文作者:倚松赏鹤痴书童(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816349315085159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郑成功   郑芝龙   明朝   施琅   李定国   台湾   张煌言   颜思齐   清朝   日本   福建   唐睿宗   隆武帝   南明   南京   厦门   芜湖   金门   浙江省   朱由崧   漳州   广东   泉州   江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