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三国时期神秘又重要的机构:校事

网络整理 2019-05-24 最新信息
三国时期神秘又重要的机构:校事

刺客(剧照)


校事,是三国时期的一个神秘又重要的机构,前代不见,后代亦不见,唯见于曹魏和孙吴两朝,在当时上具有重要而又极其神秘的地位。而蜀汉在三国之中实力最弱,虽不设校事却始终保持相对和睦状态,这正说明蜀汉施政的高明之处。

校事又称校事、典校、校事吏,其全称为“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关于校事官的性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吴主权置校官,典校诸府及州郡文书,专任以为耳目。”我们知道,耳目之官即监察官。“权置”,即非常时期的临时措置。“专任”,即专门委任。

根据胡三省的注释理解:校事官,说得明白一点,即是“特工”。《太平御览》:“校事官,始太祖(曹操),欲广耳目,使卢洪、赵达二人主刺举。卢洪、赵达作为曹操的耳目,“主刺举”,实际上正是两个著名的“特工”

三国时期神秘又重要的机构:校事

绣衣使者(与校事性质相同)


一、曹魏的校事

曹操始设校事的时间在其封魏公的建安十八年(213年)之后,校事并未因曹操的去世和曹丕称帝而废除。魏文帝时期,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之法,凶狡之徒日益增多。黄初初年,校事猖狂不法,直接受命于文帝,被校事刘慈告发者就以万数。可见文帝同曹操一样,竭力庇护校事,维护其权威。魏明帝时期,校事仍直接受君主节制,权力极大,宜阳典农刘龟一经校事检举其于禁内射兔,立即就被逮捕下狱。一些著名的校事头目,如卢洪、赵达、刘慈、刘肇、尹模等人,均以凶残的面目留于史册。

曹魏校事是为适应戎马倥惚的战争环境,稳定民心,强化军队纪律而设。然而,细察东汉末年的状况,就会发现其中另有蹊跷。秦汉以来,监察机构主要依靠御史大夫、司隶校尉等官吏来纠举不法。在曹魏,传统监察机构或是没有设置,或是有名无实。建安初期,司隶校尉钟繇一直在关中为曹操输送粮草马匹,并不在曹操身边。另外,大名士钟繇本传中几乎没有一例纠举不法之事。因此,钟繇担任司隶校尉是有名无实的。建安十三年(208年),担任御史大夫的郗虑不领中丞、不领侍御史,实际上形同虚设。传统监察机构不完备,又不能无人来察举各种违法行为,于是校事应运而生。

三国时期神秘又重要的机构:校事

锦衣卫(与校事性质相同)


曹操选拔官吏虽不拘泥于品行,但也不信任大臣,多因猜忌而杀之。因此,“唯才是举”政策导致了曹操对自己的属下始终有强烈的不信任心理,对这些人的逆己行为十分敏感,常常毫不留情地铲除某些大臣,如荀彧、杨修、崔琰等人即遭此命运。曹魏的君臣关系从武帝曹操时期比较紧张并日益发展,到明帝曹睿时期最为严重,而校事设于武帝时期,盛于明帝时期。这不能说是一种偶然,这说明曹魏时期君臣关系与校事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为直接的关联。由于校事横行,文武臣僚均忧心忡忡,苟且自保。奋勇将军程昱主动交出兵权后,居家养老,仍被人诬告谋反;右将军徐晃直到晚年仍担心祸从天降,小心谨慎,“不广交援”,才得以善终。

校事依仗皇权擅作威福,故曹操设置校事不久,便遭到属下的反对。《三国志·高柔传》载:“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柔谏曰:

“设官分职,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达等数以憎爱擅作威福,宜检治之。”

曹操因为校事“能刺举而辨众事”坚持实行此制。魏明帝时,侍中卫臻上疏曰:

“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卫臻等大臣一致认为校事不合原有制度,要求将监察权归复司隶校尉和御史中丞掌握,但以失败告终。随着曹氏的稳固,校事防范、刺探臣僚的职能已逐渐不合时宜,校事的地位日益发生动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战事相对减少,德治教化的作用愈加重要,大批儒门世族地主进入中央高层部门。士民官吏一反忍气吞声的常态,对校事屡加指责。高平陵事件之后,高门大族司马氏铲除曹氏党羽,羽翼渐丰,君弱臣强之势再次形成。校事终于面对着暗淡的前途,伴随着曹魏君权的衰落,校事被司马师裁撤而成为历史的陈迹。

三国时期神秘又重要的机构:校事

司马师(剧照)


二、东吴的校事

孙吴校事虽为中书小吏,但可以直弹宰相,拘押大臣,其监察活动在朝中引起巨大的恐慌,这在曹魏是闻所未闻的,左将军朱据是孙权的女婿,竟也未能逃脱校事的魔掌,其危害较曹魏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百般无奈之际,元老大臣、太常潘濬竟要以将相之身和校事吕壹拼命。史书中提到的孙吴校事还有钱钦、秦博二人,但其活动却无从考证。

孙吴始设校事的年代比较复杂,不像曹魏有比较明确的记载。《三国志·陆凯传》云:

“夫校事,吏民之仇也。先帝末年,虽有吕壹、钱钦,寻皆诛夷,以谢百姓。今复张立校曹,纵吏言事,是不尊先帝十八也”。

疏文中言校事横行于“先帝(孙权)末年”,大约比曹魏晚三十年左右,且初不设于军中。黄龙年间,校事吕壹典校文书,多所纠举,甚至奏按丞相顾雍、左将军朱据等。嘉禾年间,吕壹专横跋扈达到了顶峰,“时典校事吕壹专威福,帝任之,群臣无敢言。”吕壹迫害朱据之事后,才逐渐引起孙权对吕壹罪恶的察觉,发出了“朱据见枉,况吏民乎”的感叹,并开始穷治校事吕壹。

三国时期神秘又重要的机构:校事

曹操(剧照)


吕壹于嘉禾六年(237年)开始受审,赤乌元年(238年)正式伏诛。校事吕壹的伏诛,并不意味着校事制度的废除。孙权死后,诸葛恪拜太傅,才“罢视听,息校官。”孙皓统治时期,校事复旧,“立校曹”,校事机构进一步独立化。孙吴的校事虽设置稍晚,但延续的时间更长,仅孙权时期就有近三十年的时间,再加上孙皓统治时期的十余年,校事在孙吴延续了近五十年。

关于孙吴设置校事的原因,宋人叶适曰:

“(孙)权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残民以逞,终无毫发爱利之意,身死而其后不可复振,操术使之然也。”

宋人叶适将孙权看作玩弄权术,“残民”的暴君。孙权晚年以后,猜忌、残暴的性格表现的日益明显,《三国志·张温传》云:

“权既阴衡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幽之有司。”

另一方,吴国的孙氏只是江东土著,不在世家大族之列,在江东并没有多少根基。至孙策时,一批出身淮泗地区的士人追随其左右,给予孙策十分有力的支持,如彭城张昭、庐江周瑜、右北平程普、辽西韩当等。孙权继立的初期,江东士人对孙氏的敌视、不合作态度,并无多少改变,文武重臣依然是清一色的淮泗人物。孙权也想延用江东士人,却难以实现,如吴郡沈友弱冠博学,孙权也曾以礼聘请,最后却因沈友“终不为己用”而杀之。

三国时期神秘又重要的机构:校事

孙权(剧照)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孙权逐渐把注意力转向稳固江东内部的各项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江东大族对孙氏的态度已有了明显转变,越来越多的江东士人出仕任职。而淮泗集团的杰出人物周瑜、鲁肃等人相继去世。于是,以淮泗集团为主体的孙吴开始了向以江东大族为主体的转变,并呈现出取而代之的明显趋势。

拥有深厚社会基础和经济实力的江东大族,由于孙权的优抚和重用,其势力迅猛发展,对孙吴以及淮泗集团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三国志·朱治传》云:“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形成了吴人治吴的格局。为了控制江东大族的势力,消除威胁,孙权置校事以充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以收镇慑、制遏之效。孙权死后诸葛恪辅幼主孙亮时才下令“罢视听,息校官”,暂时罢废了校事。但孙皓称帝后又恢复了校事,校事伴随了孙吴政权的灭亡。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会要》、《太平御览》、《晋书》等

本文作者:秋姨讲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388071789972736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三国   司马师   曹操   曹叡   钟繇   孙权   胡三省   历史   资治通鉴   曹丕   荀彧   程昱   三国志   杨修   高柔   太平御览   徐晃   崔琰   顾雍   高明   秦汉   于禁   汉和帝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