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信息网

首页 > 同城信息 / 正文

洞察者| 巴铁与云轨 命运两端背费尔南达-莉玛后的出行焦虑

网络整理 2017-07-05 同城信息

一场再普通不过的大雨,却又一次令北京的交通陷入全面瘫痪,抛开早已无力吐槽的地面交通,哪怕是极少误点的地铁如今也是故障频频,人们在出行上的焦虑感从未像今天这般强烈。

搁置十个月之后,“巴铁一号”位于秦皇岛的试验线已于6月底正式拆除。一如去年,这个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项目在此落地时所获得的关注一样,它再度定格在各大新闻客户端的头条。

紧接着7月的第一个周末,北京市公安局发布官方微博称,“巴铁”背后的投资方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涉嫌非法集资被投资人举报,32名相关人员已被抓捕归案。

回顾巴铁的成名,它身披“颠覆性”的外衣在外界的质疑声中被逐渐剥离,技术的不成熟性和背后的利益交换逻辑逐渐清晰。华赢凯来打着与地方政府合作以PPP模式(公私合伙)建设的旗号,面向全国公众集资,达到了招徕政府投资,又通过私募基金向个人融资的目的。

而这些早有征兆,华赢凯来曾在过去两年先后2次受到过行政处罚并进行相关公示,违法行为均为冒用了别家公司的名义,各被处罚一万元。媒体显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一“黑历史”。

舆论对于巴铁的质疑和试验线上的残骸一样,为这个项目留下了“嘲讽”意味。但类似对于新兴出行方式的探索永远不会停止。局促的地铁和拥堵的交通,几乎是城市居民最想逃离的桎梏,更加现代化的出行方式,也上升为疲惫生活里的梦想。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外、从比亚迪云轨到马斯克打造的超级高铁隧道和飞行汽车,资本还在寻找更多可能...

在巴铁“发明之父”宋有洲看来,巴铁是一个利用了2米以上、4.5米以下空间的立体快速巴士,下部悬空的结构允许私家车的通过,不受堵车和红绿灯的限制,采用电力驱动实现零排放。

如果不考虑城市间各异的交通状况、与私家车发生的碰撞几率,以及电力和基础设施翻新成本等问题,这一发明或许还值得入选2010年《时代周刊》50大最佳发明。

上海交大教授张建武曾指出,电机驱动是巴铁上路最核心的问题,同时如何在车体结构上平衡轻量化和安全性、调节左右轮轴间差速同步等疑问,和巴铁在投资书中“宣扬”的多项核心专利审核一样,石沉大海。

顾及这些现实性的问题之后,大家发现比亚迪的云轨同样能通过立体化交通模式来达到类似的目的,而且收获了几乎是一边倒的正面评价。

比亚迪“云轨”类似于轻轨,在道路分隔带或绿化带上建设高架桥,桥梁通透占地小,克服了地铁打洞施工的漫长工期,成本也进一步得到控制。同时在性能上较地铁略高一筹,最小转弯半径是后者的15%,爬坡能力为其3倍。

作为比亚迪继IT、汽车、新能源之后的第四个产业,研发5年、投资50亿元的云轨搭载自主研发的铁电池储能系统可行驶10公里,可进行制动能量回收。除此之外,比亚迪率先在云轨系统中引入无人驾驶技术,进一步降低运营人力成本。

而在太平洋的另一头,雄心勃勃的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也是积极投身新兴出行方式的一员。按照他的说法“当人们在地面上无处可去时,就只能采取地下交通运输方式”,比如在低压管道中高速行驶的超级高铁(Hyperloop)。早在2013年,马斯克就提出超级高铁可以1200公里的理论超高时速远距离运送乘客。虽然时速和SpaceX所发射的火箭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几乎已是目前地面交通工具的极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兴的出行方式和创业大潮很相似,巴铁一号和比亚迪云轨就像处于命运的两端,被“捧杀”巴铁的故事太过短暂,而被“追捧”的云轨还称不上成功。现代化城市对于新兴交通方式巨大的需求,使得各式各样的资本投入其中。颠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活着”更加重要。

就在本文截稿之时,仍有无数投资人聚集在华赢凯来位于北京银河SOHO的总部门外,他们是亲手揭开“巴铁骗局”的第一见证人。高达12%的收益早在去年就难以兑付,他们无法冷静接受的,恰恰就是商业的残酷现实。

Tags:洞察者| 巴铁与云轨 命运两端背后的出行焦虑   云轨   巴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